在建筑外表面使用鋼板有著悠久的歷史。為了提高鋼板的耐腐蝕性,通常在鋼板外表面進行各種涂層處理,如油漆、搪瓷、鍍鋅等。60年代以來,我國發展了大量的耐候鋼。從1965年到1979年,各種含銅、磷、稀土、鈦的低合金鋼在沙塵暴干燥、工業大氣、潮濕城市和農村等不同環境中暴露15年。獲得了耐候鋼的第一手數據。
1984年,我國制定了《大氣腐蝕鋼標準》GB4171-84和GB4172-84,其中高耐候性鋼有09CuCrNi-A、09CuCrNi-B、09CuP三個等級,焊接結構用耐候鋼有16CuCr、1MCuCr、15MnCuCr、15MnCuCr-Qt四個等級。
海濱環境中優質耐候鋼16年后平均腐蝕深度約為0.1-0.2 mm,工業區和農村地區平均腐蝕深度約為0.02-0.04 mm。武鋼耐候鋼的試驗表明,即使在沿海城市,耐候鋼的平均腐蝕深度約為0.02mm/年。
生銹原理
在腐蝕初期,耐候鋼表面的銹層比碳鋼表面的銹層致密,裂紋和空洞相對較少。然后,碳鋼和耐候鋼部分出現分層現象,腐蝕產物無差異。主要區別在于合金元素在銹層中的作用。耐候鋼銹層中銅、鉻合金元素的析出,能抵抗大氣中水分和有害離子的侵入,防止母材進一步腐蝕。從而達到耐大氣腐蝕的效果!
耐磨鋼標準的制定始于2007年8月。首先,根據市場需求和市場研究,在收集國內外數據的基礎上,確定了低合金高強度耐磨鋼的技術路線。從科學、實用、節約成本和資源的角度來看,低合金高強度耐磨鋼是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。開發了JAR360F-JAR500F出口耐磨鋼、BIS52J/53J、BIS21J、國內市場JG-JG、B24S等。收集的主要數據有:日本、德國、瑞典、美國等國家先進企業標準,重點關注德國、瑞典、日本耐磨鋼的技術條件,結合中國的技術狀況等。在此基礎上,我們將盡快促進國內耐磨鋼生產企業的成熟。目前國內外尚無已出版的國家標準,制定本標準具有重要意義。
傳統的耐磨鋼一般是指沖擊載荷下具有沖擊硬化的高錳鋼。其主要目的是在使用過程中受到沖擊應力后具有較強的硬化能力。但是,在沖擊載荷較小的情況下,由于加工硬化不足,硬度和耐磨性無法提高。
制定本標準的主要貢獻是突破傳統的高錳鋼觀念,開發適合機械行業各種工況的耐磨、抗沖擊低合金高強度金屬材料,規范工業生產。促進國內產品質量的提高,為機械工業提供資源節約型材料,減少機械設備。重量及相應成本。